把人口紅利變為“紅利”人口
專家建議,把發展的紅利更多地反哺在勞動者身上,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當前,我國總體就業形勢穩定,就業形勢和經濟發展是相匹配的。”10月28日,在《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出版座談暨主題研討會上,中國勞動經濟學會會長、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對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作出了分析。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印證了如上分析。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7%。
在就業形勢穩定的當下,與會專家呼吁,加大就業培訓,尤其是對新經濟領域勞動者的職業培訓,打造“紅利”人口,贏得人才“紅利”。
新經濟下的就業質量值得關注
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賣小哥……新事物和新職業不斷闖入人們的生活,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31.3萬億元,占GDP總量的34.8%,提供就業崗位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
“新技術的發展給勞動力市場內部結構帶來了變化,表現為由穩定就業向靈活就業的變化。勞動過程的碎片化會導致勞動關系的碎片化,對勞動統計、社會保障、勞動力流向等都會產生影響。”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馮喜良建議,面對在碎片化的勞動關系中遇到的問題,要用更精細化的勞動管理與更高級的信息技術去解決。
“新經濟確實帶動了大量的就業,但是它的就業質量如何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提出。
與會專家認為,當下,在新經濟領域就業的勞動者,在擇業時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對工作自由度、工作環境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勞動關系也多由雇傭關系走向合作關系,去組織化特征愈發明顯。與會專家呼吁,亟須盡快構建新型勞動關系的保障制度。
把人口紅利變為“紅利”人口
《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一書中總結道,70年來,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逐步提高。
書中指出,我國有9億勞動者,每年有8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91萬人??梢哉f,我國擁有巨大的勞動者隊伍。同時,通過不斷積累的人力資本、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等,正在推動形成人才紅利。這些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力基礎和支撐。
“把人口‘紅利’變為‘紅利’人口,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紅利’更多地反哺在勞動者身上,這樣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馮喜良建議。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燕曉飛的觀點與馮喜良不謀而合,“產業轉型需要穩妥地轉移勞動者,在這種職業轉換過程中,勞動者就需要有就業轉變的能力,為此,要大力提升職業培訓。”
事實上,勞動者對就業質量越來越重視。正如《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一書中提到的,勞動者判斷就業質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待遇、工作環境、職業發展等。當下,收入分配、職業健康、福利待遇……這些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問題正越來越成為熱點話題。
因此,與會專家呼吁,提高就業質量,改善工作環境,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等,尤其是加大職業培訓,打造“紅利”人口,贏得人才“紅利”,將成為激發社會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