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海外看戰“疫”:德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撰文呼吁學習中國抗疫經驗
中新社柏林3月12日電 德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資深駐華記者弗蘭克·澤林日前在德媒以“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為題撰文表示,在抗擊新冠肺炎方面,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像中國這么多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即便這些知識不完全適用于德國,對其加以利用也是重要的”。
弗蘭克·澤林表示,正如疫情在中國的初期階段那樣,目前在德國,人們也忐忑不安:消毒液和口罩已然售罄、到處出現囤購現象、多個大型活動被取消或延期,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旅游博覽會——柏林國際旅游展以及萊比錫國際書展。德國聯邦衛生部建議人們暫時放棄采用握手問候方式。
弗蘭克·澤林指出,德國尚未考慮實施大范圍封鎖或暫停近程公共交通。“一方面,病例還不算多;另一方面,政界人士深知,像中國那樣對整個都市地區實施大范圍封鎖,很難在德國施行;即使是在車站、機場、購物街、甚至餐館里做監控、安置體溫測量點,也不在考慮之列。”
弗蘭克·澤林注意到,意大利的病例則明顯要比德國多,其行為方式也更向中國靠攏:整座城鎮也在一夜之間被與外界隔離。他指出,世衛組織不認為北京的措施過分,恰恰相反,世衛組織牽頭的一個25人專家小組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中方“采取了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恢弘、靈活和積極的防控措施”。該小組在中國逗留至2月24日,學習該國如何應對疫情。小組成員中也包括德國聯邦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專家。澤林指出,專家組負責人艾爾沃德確信,“國際社會明顯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尚未做好準備采用中國的方法,而中國的方法是目前我們唯一知道的、被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
弗蘭克·澤林指出,速度是中國的強項。他援引艾爾沃德的話指出:“我想,我們應向中國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速度’,越快發現病例并作隔離,我們就越能成功地抑制(疫情)”。澤林指出,這主要也涉及快速取得數據,從飛機乘客名單、活動的參與者名單、直到地鐵監控攝像機的視頻。“在德國,這又是一個困難的話題”。
同時,他還指出,為隔離輕度感染者,像武漢那樣數天內建成的“方艙醫院”也大有意義。沒有嚴重癥狀的病人可以在那里隔離治療,無需占有重癥病床或其它醫療資源。由此,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感染風險也會小于居家隔離。
他還注意到,目前,若論病毒檢測手段和速度,中國已快于西方。通常情況下,中國4到7小時后即出結果;在德國,則一般至少需要24小時。再者,醫保公司仍并非自動承擔全部檢測費用。即使是在旅游限制方面,與中國相比,歐洲目前也還非常猶豫。“然而,局面會在瞬息間嚴峻化,這一點,人們目前不僅在意大利,也能在韓國看到。”
澤林還關注到中國的另一優勢:數字基礎設施。他表示,中國的例子表明,在這個危急時刻,有一個發達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何其重要。在隔離狀態下,人們繼續通過互聯網保持聯系、獲取信息、視頻傳送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景、分享自己的憂樂、經由大量網絡娛樂消費放松情緒。很多網上服務公司很快將在線課程納入服務項目,從健身房到公共學校,應有盡有。即使是在被“封城”的疫情中心武漢,盡管人們現在不能親自到門口,而是經由住宅小區的柵欄窗口接貨,在線送餐送藥服務也一如既往十分順暢。此外,患者可經由應用軟件輕松延長藥方期限,而無需再去看醫生,從而感染更多人。
“有一點是清楚的: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歐洲,恐慌和歇斯底里眼下都不合適。然而,我們自己也不妨想一想,中國采用的哪些措施也可以被歐洲所采用。”澤林指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