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走筆】
所謂“降維打擊”,出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經典作品《三體》一書,是指三體星人使用“二向箔”將太陽系由三維空間降至二維空間的一種攻擊方式??苹米髌分?,這種攻擊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但細細想來,軍事領域似乎也一直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降維打擊”。
冷兵器時代,單兵在同一時間只能攻擊一個方向的敵人,可以視作“一維攻擊”;陣戰出現后,多個士兵組成“一伍”,分別持不同兵器,既可近攻又可遠攻,還能同時應對多個方向的攻擊,“一維攻擊”升級為“二維攻擊”。此時,相互協作的士兵對于單打獨斗的士兵,往往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例如,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十一人為一隊,分別持長盾牌、藤牌、狼筅、標槍、腰刀、鏜鈀等武器,長短兼具、攻守兼備,通過士兵之間的相互配合,大破為患數十年的倭寇,且屢戰屢捷,成功平息了沿海一帶的倭患。對于武藝高強的倭寇來說,普通士兵與之單打獨斗不是對手,但由普通士兵組成的“鴛鴦陣”,卻通過士兵與武器的優化組合,實現了作戰能力的整體“升維”。面對同樣的對手,這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熱兵器時代,槍械的出現使單兵的力量實現“升維”。依靠火藥的力量,單兵攻擊距離大大拓展,一名持槍的士兵可以輕易射殺比自己更強壯的敵人。持槍的士兵在赤手空拳的士兵甚至騎兵面前,也是一種“降維打擊”。于是,以線膛槍技術為基礎的“散兵線”戰術風靡一時。當槍械成為士兵的標準配置后,人類很快發現,槍械射擊距離再遠,一次也只能射殺一名敵人,而火炮的一發炮彈,卻能夠同時殺傷多名甚至數十名敵人。于是,步兵與炮兵相協同的戰術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此時,以面狀火力殺傷為代表的“步炮協同”戰術,對于以點狀目標殺傷為特征的“散兵線”戰術,同樣是一種“降維打擊”。
兩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飛機的出現,代表著兩種新的“維度提升”。坦克相當于安裝了防護裝甲和履帶式發動機的“火炮”,不僅擁有猛烈的火力,而且兼具強大的防護力和機動力。相對于只能在靜止狀態才能發射的火炮而言,坦克可以在機動中發射炮彈,這是一種機動與打擊能力相結合的“維度提升”。因此,以坦克為主的沖擊裝甲集群對于傳統步炮協同部隊的攻擊,成為一種摧枯拉朽式的“降維打擊”。這種戰場實力的巨大落差,間接催生出德國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戰術。而飛機的參戰,直接將戰爭形態從二維的地面拓展到了三維空間。此時,擁有飛機的一方,對于敵人地面力量的攻擊,成為典型的“降維打擊”。當飛機與坦克相結合,“作戰維度”再次被提升,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創造出了以“空地協同”為特征的光彩奪目的“大縱深”戰術思想,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甚至持續到今天。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精確制導武器終于走上戰爭舞臺。如果說飛機、坦克、大炮是兵力與火力運用的杰作,那么導彈就是速度與精度的完美結合。速度可以看作是“時間維度”的提升,即在“時間維度”上擁有高速突防的優勢;精度則是“空間維度”的提升,即通過衛星導航與慣性制導等技術,將打擊目標的精度控制在百萬分之一。例如,1979年12月,美國海軍發射了一枚“三叉戟-I”式導彈,成功擊中7400公里外的目標,其圓概率誤差(向目標發射同一類型多枚導彈,要求半數導彈落在以目標為圓心的圓內,該圓半徑即圓概率誤差)不足90米,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大小。這在人類歷史上是軍事技術的里程碑式提升。導彈的出現,意味著戰爭可能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又一次顛覆了傳統的戰爭觀念。
時至今日,無人系統、智能化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將再次引發戰爭形態的巨大變革。世界處在“無人化”戰爭的前夜。人,作為戰爭中最重要也最脆弱的一環,既可以通過人的智能屬性,實現“人機”優化組合、戰法戰術創新,發揮強大的作戰效能;也可能因為人類本身脆弱的物理屬性,在遭受突然的火力毀傷后,導致戰爭機器瞬間癱瘓。例如,反坦克導彈攻擊的并不是坦克,而是內部操作人員;云爆彈、溫壓彈消滅的并不是工事掩體,而是里面的士兵。“無人化”戰爭,通過“有人”到“無人”的維度提升,補齊了這一致命的短板。2015年12月,敘政府軍在俄軍戰斗機器人的強力支援下,成功攻占“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控制的拉塔基亞754.5高地。戰斗中,俄軍無人機、戰斗機器人、自行火炮群在指控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實現了“前沿偵察、縱深打擊、空地一體、自主協同”,打得武裝分子毫無還手之力。最終77名武裝分子被擊斃,參戰的敘政府軍只有4人受輕傷。這一事實說明,未來“無人”作戰體系對于“有人”作戰體系,必然是新一輪的“降維打擊”。
無數的戰爭實踐告訴我們,擊敗對手可能有很多種方式,但效費比最高的永遠是“降維打擊”。因為跟對手在同一個維度,意味著雙方要遵循同一套戰爭法則,那么只能通過整體力量優勢贏得勝利,這種勝利可能“殺敵一萬,自損八千”;而提升自身的“作戰維度”,則意味著創造出一套新的戰爭法則,從而站在更高層面打擊對手。這種打擊方式,或者運用新的武器裝備,或者創造新的戰法戰術,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往往能夠突破對手的常規防御體系,從而取得出其不意、令人震撼的作戰效果。
(作者:毛煒豪,系陸軍指揮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