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體防疫“大考”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本報記者 李立 孔寧
此次“相約北京”亞洲花滑公開賽不僅是對首都體育館場館改造功能的一次考驗,而且是一次防疫“大考”。面對這樣的“大考”,首體防疫工作團隊也努力將每個細節都落實到位、一絲不茍。
進門從一個二維碼開始
防疫的工作從場館外圍就已經開始。往日寬闊的首體西門搭起了白色的安檢棚,幾十名安保人員已在各自崗位上開始認真核驗。根據場館要求,每個進入首體的人均須提供行程卡綠碼、健康寶綠碼、全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證明以及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
一般情況下,在手機上依次找到這些證明并向查驗者出示至少需要兩三分鐘。但這次首體特地將五碼合一,節省了安檢時間。只要完成第一次身份綁定,之后每次核驗信息,這個入場步驟只需幾秒鐘就能完成。
從非閉環到閉環
相比于今年4月的測試活動,本次“相約北京”亞洲花滑公開賽因為有境外運動員參加,防疫工作也再度升級。
“此次測試賽,我們把防疫工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為此,我們將人員分為閉環內和閉環外管理,閉環內人員與境外人員直接或間接接觸的,集中在體育、技術、餐飲、清廢、交通、媒體、醫療防疫等領域,他們的吃、住、行均實施閉環管理,嚴格執行防疫政策要求。”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主任丁東說。
既然嚴格劃分了閉環區,場館各種標識及服務對多語種也進行了特別設置。比如在閉環管理區域入口,就用中英韓日四種語言寫上了“禁止通行”。
合理規劃運動員流線
防疫工作,閉環區的任務無疑是最重的。為了能夠最大限度減少運動員的負擔,此次首體運營團隊也對運動員流線進行了合理規劃,讓防疫和運動員訓練比賽“同步”進行。
“此次測試賽我們針對不同客戶群設置了單獨流線。運動員的主要區域是休息區和比賽場地區。進入比賽場地,會有專職志愿者為運動員收集個人用品;離開比賽場地,志愿者會提示運動員佩戴口罩。”場館防疫副主任趙成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