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力推“安心出行”掃碼,政務司司長李家超:關系到政府管控疫情,任何人都不應不遵守相關規則
【環球時報記者葉藍】盡快與內地恢復通關已經成了香港社會的基本共識。為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向內地防疫標準看齊,部分地點強制使用“安心出行”就是措施之一。不過在實施過程中,香港社會還是遇到了一定阻力。
個別公務員竟使用假程序
香港規定,11月1日起進入特區政府大樓及設施、醫管局總部及公立醫院行政大樓、立法會綜合大樓、法院大樓、警察總部和警署等地點,必須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12歲以下及65歲以上人士、使用“安心出行”有困難的殘疾人士或機構指明的部分人可獲豁免,允許以填表代替,并須展示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實。
據香港《東方日報》11月2日報道,上述規定執行第一天,情況大致良好。但1日上午9時許,灣仔入境事務大樓的入境處職員發現有四男一女進入大樓時疑使用虛假“安心出行”程序,于是向上級匯報,入境處高層迅速報警,警方以涉嫌“行使虛假文書罪”拘捕5人,案件交由灣仔警區重案組跟進。報道稱,這款名為“安心回家”的虛假程序,其縮圖畫面及展示行蹤的版面和真正程序無異,最大分別是假程序不能按“X”回到之前的登入頁面,且設置自動離開時間只有10個小時選擇,而真程序的自動離開時間則有24小時供選擇。
更令香港社會氣憤的是,涉案者中3人竟是公務員。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稱,“安心出行”方便政府管控疫情,任何人都不應不遵守相關規則,如涉及公務員更不能接受。大律師陸偉雄稱,管有、使用及轉發虛假“安心出行”程序,均可能涉及虛假文書罪;若是制作虛假“安心出行”,還可能涉及制造虛假文書罪,兩者最高均可被判處監禁14年。
有人刻意抹黑“安心出行”
“安心出行”于去年11月推出,在提高公眾防疫意識、協助追查確診病例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盡管它采取自愿原則,也沒有追蹤功能,仍然遭到一些人的抹黑及抵制,要么胡亂填寫資料應付,要么以假程序蒙混過關,導致“安心出行”的作用大打折扣。就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或登記資料,警方10月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85份,檢控14起。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安心出行”沒有位置追蹤功能,也不收集用戶全球定位系統數據,因此并沒有追蹤用戶行蹤的功能;且下載時無須登記任何個人資料,不涉及收集任何個人隱私;出行記錄只存放于用戶手機,不會備存在任何政府系統內,出行記錄31天后會自動刪除。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說,香港雖然由亂及治,但仍存在暗涌,有人甚至揚言“死都不會用安心出行”,政府需要一段長時間進行愛國教育。
9月,港府與內地專家在深圳就通關舉行會議后,頻頻提出新措施收緊防疫安排,其中之一就是強制進入政府大樓及設施的人士使用“安心出行”。11月2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宣布為配合政府防疫政策,8日起所有員工、合約承辦商人員、學員、訪客及公眾須全面使用“安心出行”進入九龍塘生產力大樓,借此加強本港的防疫壁壘,為日后恢復與內地通關或跨境出行做好準備。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稱,緊急時期要有強制思維,促成通關的防疫抗疫措施必須有強制性,才可以全覆蓋并堵塞漏洞。他直言,在制定防疫抗疫措施上不可能有全民共識。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認為,若要與內地通關,按目前“安心出行”只能追蹤出入政府場所來看,與內地要求不一致,追蹤范圍須擴展至更多室內場所,如商場、超市等。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2日透露,特區政府即將規定進入每餐臺最多坐4人的B類食肆的食客必須使用“安心出行”,不能再自行登記數據。2日,香港新增兩例輸入病例。
與內地恢復通關的必由之路
香港研究協會2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若日后要免隔離前往內地,入境人士必須使用具有自動追蹤功能的“通關碼”,五成受訪者表示接受。此外,如果特區政府安排市民接種第三針疫苗,58%的人表示“一定會”及“多數會”接種。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2日透露,下載“安心出行”的最新數字約628萬。
香港旅游專業聯盟副主席王淑筠撰文稱,雖然特區政府推出多輪紓困措施,不過旅游業界始終認為,盡快與內地恢復通關才是挽救旅游業的唯一辦法。香港信息科技聯會榮譽會長黃錦輝稱,“追蹤功能”觸動某些香港人的神經,但“這想法未免有點杞人憂天”,在現實生活中不少智能應用都有類似功能,如電信商每分每秒都可以知道智能手機客戶的行蹤,市民使用八達通時也會留下出行記錄等,然而大部分市民都很樂意接受這些服務。他說,澳門推出與內地對接的健康碼,所以盡管最近當地曾暴發疫情,政府也能迅速控制,珠海因此允許當地市民與澳門恢復免檢通關,“由此可見,香港要與內地免檢互通,必須爭取與內地防控要求一致,絕對不宜另設一套做法”。
有港媒2日評論稱,有效追蹤感染病例是成功抗疫的關鍵所在,也是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恢復正常生活的必由之路,認定目標后就應排除干擾,堅決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