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16日電 (陳向輝徐濟春)廈門天竺山,原夕陽山借“天竺”賦名,是一個充滿閑情逸致的好去處。
這里曾是抗清名將鄭成功打敗清將陳錦的古戰場,每年的農歷7月20日至24日,盛大的祭禱、朝拜活動在這里進行。
紅色理論與綠色景觀交相輝映
認識天竺山,非因其景,而是因為設在這里的廈門市委黨校。
黨校前身為中共廈門市委干部訓練班,1956年4月在“海上花園”鼓浪嶼上成立,后搬遷至思明區湖濱北路廈門市政府附近,輾轉多地后,于2010年來到天竺山腳下。
這所集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和市社會主義學院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的學校,每年培訓各類干部超過1萬人次,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改革創新、擔當作為的生力軍。
近年來,兩門課程獲得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精品課”,三門課程入選中組部“好課程”,三次獲得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教學管理優秀獎”,辦學質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校(院)中名列前茅。2017年入選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核心智庫榜單”,成為福建省四個核心智庫單位之一。
漫步校園,但見園林式生態型建筑風格的校園內,黑天鵝映入眼簾,廈門市花三角梅爭相怒放、雞蛋花嬌艷欲滴,從校園可以拾階天竺山東門,探訪真寂寺,或者是徒步縱貫天竺山森林公園。
紅色的理論,翠綠的天竺山,交相融合,互為輝映。
鄉村振興激活發展源動力
市委黨校周邊有一條木質結構的文化長廊,幽雅而寧靜,行走其中可欣賞到駐地鄉村振興的碩果和文化傳承。
市委黨校熊教授說,剛搬來時,周圍一片荒涼,黨的創新理論為鄉村振興注入源動力,幾年間,地鐵2號線呼嘯而來,島內外瞬間可達,山與海伸手可握。駐地的快速發展和巨大變化讓他驚嘆不已。幾年間,他已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東孚鄉村。
黨校青才班學員、駐地東孚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徐濟春,以其文藝青年的筆調,寫了一本厚厚的鄉村振興言情詩集——《心若苔花》,記錄他基層工作六年的青春履痕和參與鄉村振興建設“三個春天”的點滴。
他說,東孚街道與市委黨校和廈門大學開展深度合作,組建5支鄉村振興高校青年志愿服務隊,有效銜接高校專業、人才、文化等優勢。
后坑過云文化館、蓮花百姓院子、東埔中國瑪瑙第一村,已成為黨校學員新時代基層民主治理能力現代化現場教學基地。
不少具有專業背景的陪伴式鄉建鄉創隊伍也陸續引進,開展團隊駐村服務。
“休閑過坂、尋香洪塘、湯鄉蓮花、匠心東埔、友好山邊、耕讀寨后、人文鳳山”,東孚街道的七個保留村居,已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街道已推開2.0版的“三個春天計劃——萬企興萬村”,許多知名企業紛紛入駐助力鄉村振興,2022年“做給農民看”,2023年“帶著農民干”,2024年“幫著農民賺”,全面提升鄉村振興工作。
東瑤文創,是赤土社鄉村振興引進的第一只鳳凰,這家藏在村里的陶瓷藝術館開啟了一個另類的鄉村振興模式??偨浝黻惛拚f,東瑤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閩南陶瓷窯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受鄉村振興政策吸引,他來到東孚,希望能把東瑤窯的品牌重新打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