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1日電 (記者 殷立勤)改變過去依靠藥店藥師進行人工配方調劑的管理模式,智能發藥、取藥設備可以降低“用錯藥”的風險,但存在發藥、取藥過程無人看管等風險。上海市場監管部門11月30日發布全市首個藥品零售行業智能發藥和取藥設備管理規范指引,為藥品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運行準則。
疫情期間,一些經營者抓住“無接觸”的商機,推出了藥品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新模式。
在徐匯區的“益藥·藥房”,店里沒有擺滿藥品的貨架,取而代之的是一臺具有藥品調配、打包、分發等功能的智能發藥機,還有一臺可提供24小時無接觸取藥服務的智能取藥柜,降低了傳統藥品開架陳列、人工調劑過程中藥品與人頻繁接觸造成的安全和疫情防控風險。
“我們既要保障百姓用藥便捷,更要保障百姓用藥安全,確保藥店在數字化轉型中守住安全底線。”徐匯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高吾名表示,當日發布的《徐匯區零售藥店智能發藥機管理規范指引(試行)》和《徐匯區零售藥店智能取藥柜管理規范指引(試行)》對智能化發藥和取藥設備的設置條件、藥品質量管理、藥學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合規性指導。
根據這兩項指引的建議,智能發藥機不能真的“無人值守”,仍需要藥師等專人負責藥品的驗收上架、處方審核、出庫復核,在機器智能“審方”之外,不能忽略了藥師的專業把關作用,給用藥安全多上一道“保險”。
目前,“益藥·藥房”等上海的新型藥房現場已按指引落實藥師進行藥品驗收、處方審核等工作。智能取藥柜則必須與藥店購藥信息實時對接,能智能識別消費者的“取藥碼”,確保消費者取到的藥品準確無誤,并對柜內溫濕度、庫存藥品等進行監測和預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