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國是說法|此“張珊珊”非彼“張姍姍”!信息泄露傷人,碰上該怎么辦?
發布時間:2022-12-01  文章來源:中新網 點擊:636049

  文/楊宏偉

  此“張珊珊”非彼“張姍姍”。

  近日,女子“張珊珊”因與關聯數十家核酸檢測機構的“張姍姍”名字相近,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及轉載,給當事人生活帶來嚴重困擾。

  張姍姍到底是誰?一直只見其名不見其人。但這事卻讓另一名“張珊珊”女士意外躺槍。

  11月29日凌晨,有自媒體博主發布的一篇律師聲明指出:部分網絡媒體發布的題為《她在全國注冊了35家核酸檢測機構,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疫情爆發》的文章和博文,將其委托人“張珊珊”的形象照片、姓名工作單位和職位與相關討論中提到“張姍姍”進行對應展示,導致讀者認為這個“張珊珊”和相關核酸檢測機構存在關聯,產生了負面評價。律師聲明要求刪除侵權信息、消除影響并公開致歉。

  此珊珊非彼姍姍。但是姍姍這個名字確實比較常見,因為撞名被網暴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大家不免擔心,信息泄露、殃及自己怎么辦?

  信息安全之“痛”依然存在。個人信息泄露能杜絕嗎?增強民眾個人信息安全感還能做什么?

  樹立法律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2021年11月1日實施,至今已一年有余。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常莎對國是直通車說,個人信息泄露對個人最常見的影響體現在騷擾電話、垃圾短信、垃圾郵件、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上,再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冒名辦卡、賬戶錢款被盜等財產損失。

  常莎認為,《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至今,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障得到較大提升,非法獲取、泄露、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得到有效治理,為處理行業“內鬼”泄露個人信息、用惡意程序及“釣魚”欺詐等形式非法獲取個人信息、“顏值檢測”軟件竊取個人信息等問題提供更明確的法律依據。

  根據2022年《最高法院工作報告》,2021年審結各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4098件,同比上升60.2%。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對國是直通車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給公眾樹立了獲取、流通、使用全流程都受法律保護的明確信號,也使大數據機構和企業使用信息更加謹慎,他們需要更嚴謹地區分個人信息、企業信息、國家信息以避免觸法。

  “以旅游景點的相關數據為例,景點的人流量和出行路線可以幫助旅游企業調整經營策略,但個人的出行地址和身份信息則屬于隱私。這也說明法律法規在對龐大復雜的信息數據進行細化分類方面還有待完善?!秉S澄清說。

  信息安全的平衡是關鍵

  黃澄清表示,任何安全都不是絕對的安全,個人信息安全也一樣。大數據時代的浪潮不可阻擋,如何找到信息利用和隱私保護的平衡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他認為,無休止無限制的保護,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利用;但無約束的利用信息更不能持續。保護信息安全是“沒完沒了”的事業,公眾也需要與時俱進,改變自己的觀念。

  黃澄清稱,未來的世界就是人工智能驅動的世界,業界專家正在做以及未來要做的,是如何管理好、使用好信息,建立起讓個人、平臺、國家各司其職的規則。這個過程中最大關鍵就是征得用戶的同意,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同時,還要對敏感信息進行脫敏,收放自如地使用,讓個人信息做到“可用不可見”。

  他表示,目前很多人在從事“不可見技術”“多方隱私計算”的研究,以實現要“結果”的同時,看不到原始個人信息。

  建議建立數據審計系統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為五大生產要素之一。

  在黃澄清看來,大數據時代,個人在網上的交流、購物、導航活動軌跡會自然生成,保護信息首先要進行分類,有目標、按程序地保護,如同行政執法部門保護國家安全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化程序一樣。

  對于減少個人信息黑色產業鏈、利用個人信息進行人肉搜索、金融詐騙等惡意違法行為,黃澄清建議,建立數據審計系統,通過技術手段掌握信息流向,給信息增設電子密鑰。

  他還建議,可為個人在網上建立數字身份和數字賬戶,以區別于現實生活中的法定身份證,給個人信息多一層保護。同時,還應加大執法力度,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打,提高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

  常莎則建議,建立個人信息搜集等級認證制度,對于需要搜集相關個人信息的,應對搜集范圍、使用范圍進行說明并申請認證,讓公眾在決定是否提供個人信息時,有明確的指引。

  遭遇信息泄露該怎么辦?

  當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時,首先要判斷泄露信息的類型。

  常莎提醒,如果發現個人身份證號、手機等信息被泄露,可通過“投訴個人信息泄露”的服務進行投訴,這樣有利于相關部門追查相關信息泄露來源;如果收到詐騙電話、鏈接,應及時報警處理。

  如果微信、qq號等密碼被盜,應及時修改密碼,已經造成財產損失的,要及時報警處理。

  如果能找到自己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可以收集相關證據,向相關部門舉報,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如果個人信息被散布在網絡,可以到公證處對散布個人信息的網頁進行公證。

  如果個人信息被電話散布,可以借助電話錄音、手機實名制等途徑找到侵犯的個人,追究其法律責任。

  如果發現有人倒賣個人信息,可以在保證安全情況下錄像留存,并及時報警。

【編輯:宮宏宇】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