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遭到嚴重的能源危機,彭博社甚至表示,因為拒絕俄羅斯能源,歐洲損失了1萬億美元。但同時,美國卻賺得盆滿缽滿。
俄烏沖突以來,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產生了反噬效應。彭博社18日根據市場數據進行測算后分析指出,能源價格飆升已使歐洲損失了近1萬億美元,而預計高昂的能源價格還將持續數年。
彭博社財經記者 德扎姆:歐洲將天然氣用于供暖、工業生產的原材料,歐洲使用天然氣發電。天然氣對歐洲經濟體真的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一些公司正在減產,其中一些企業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到能源危機前的生產水平。
歐洲深陷能源危機的背后,美國卻賺得盆滿缽滿。據大宗商品機構開普勒(Kpler)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0個月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總出口量比2021年同期增長近11%,其中對歐洲的出口量飆升近150%。美國已經成為給歐洲供氣最多的國家。據美國財經媒體“商業內幕”報道,在大西洋區域,美國能源公司每向歐洲運輸一艘裝載17.4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扣去航運成本和人力成本,可從中獲利超過1億美元。
法國總統 馬克龍:當我們談到打仗、烏克蘭和地緣政治,我們總是親密無間地合作。但是當你看看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的情況,歐洲的天然氣和能源價格正在飆升,我們成了冤大頭。
“美國優先”的自私霸道可不僅僅體現在能源領域。德國之聲直言,美國8月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正在成為“美國優先”政策的新近糟糕示范。這份預算法案最核心的內容便是在清潔能源領域對美國本土制造提供高額補貼。其實質就是美國以“環?!睘槊?、行“補貼”之實,以“掏空”歐洲制造業的方式“保護”甚至壯大美國制造業。被盟友如此從背后捅刀,歐洲人怎能不憤怒?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 東布羅夫斯基斯:《通脹削減法案》規定的補貼措施對歐盟汽車、可再生能源、電池和能源密集型行業構成歧視,歐盟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我們已多次向美方提出這一關切,我們要求公平。
法國總統 馬克龍:主要的問題是美國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讓西方陷入分裂。因為它們在美國和歐洲造成的影響天差地別,以至于許多公司會放棄在大西洋彼岸(歐洲)進行投資。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直言,由于俄烏沖突,此次的跨大西洋貿易新爭端覆蓋面廣,復雜程度高。它也由此成為歷次國際危機的一部分,而在這些危機中,美國總是贏家。
此言不虛。自二戰以來,美國打造的盟友體系就是維護自身利益和霸權的工具。從利用“長臂管轄”打壓法國阿爾斯通等企業,到征收鋼鋁關稅,再到就數字稅和航空補貼與歐洲“大打出手”……美國對歐洲盟友的打壓從來沒有手軟過。
美國《政治報》網站評論道:“美國不打招呼地突然從阿富汗撤軍,沒有征求北約盟友意見;隨后美英澳在暗地里簽署核潛艇協議,讓法國損失‘世紀合同’;如今,美國靠天然氣和武器大發戰爭財、用競爭性補貼‘掏空’歐洲工業……拜登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讓歐洲猝不及防?!?/p>
歐洲《現代外交》網站則直言,美國是“帝國資本主義”,通過種種手段“剝削其他國家來生存和發展”。該網站一針見血地指出,“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歐洲的真正敵人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