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福
二十四節氣在上下層之間建立了一種緊密的文化認同和依存關系
2016年11月,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曾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一波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熱潮。對于節氣文化的認識,我覺得應該關注國家傳統和民俗生活兩個層面,才有可能得到較為完整的理解。進一步說,在鐘敬文先生傳統文化三層次說中,上層和下層社會中節氣的意義和功能完全不同,在上層社會,節氣周期性地檢驗著禮樂文化傳統,昭示著統治的合法性;在下層民俗生活中,節氣建構著地方文化小傳統,表達著“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特點。又因為禮樂文化具有“以上率下”的特點,不少國家禮儀久后都變成了地方性民俗文化事象。特別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還具有很強的紐帶性,它在上下層之間建立了一種緊密的文化認同和依存關系。
禮和樂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兩大基石,節氣指證著禮樂文化傳統
關于節氣的起源,學者們討論頗多。其中《尚書•舜典》中“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記載,可能是涉及節氣產生的最早文獻依據,這也是禮樂文化的總綱,這個總綱形成了一條“禮—節氣—樂”文化流,整個文化鏈條內部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自周代以降,“禮樂治國”模式成為歷朝歷代的根本遵循,由此,禮和樂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兩大基石。節氣指證著禮樂文化傳統。禮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禮通過“損益之法”不斷重構變遷,從司馬遷的“禮三本”,到《漢書》的“四禮”,再到《晉書》以降的“五禮”,其基本依據都為周禮文獻。沒有文獻,禮便無法建構,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眮G了禮的文獻,連夏商的后人們都無法遵從他們祖先的禮文化??鬃佑终f:“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币蚨覀兊亩Y樂文化原點在周代,禮和樂是兩條文脈,那些遵循著禮樂傳統的政權都被視為正統,納入正史之中。
樂文化精微深妙?!妒酚?#8226;律書》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笨梢姌仿稍谥袊鐣母鱾€層面都發揮著根本性的建構作用。古人以黍造律,并將度量衡與黃鐘律管相關聯,創造出“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的“多為之法”,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四足定律”。樂律內含著國家治理的“密鑰”,傳統社會均以度量衡為公平三要素,并依據“多為之法”建立社會公平機制,從而達到了“無為而治”的最高國家治理境界。與此同時,“多為之法”還建立了一套樂文化的自我修復機制,“損益之法”和“多為之法”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
然而,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意大利人德里格合編《協均度曲》,以其“所講聲律節度,證以經史所載律呂宮調諸法,分配陰陽二均字譜,賜名曰‘律呂正義’?!敝链?,西洋樂律替換傳統,對正統樂律造成了根本性破壞。筆者認為,改造文化根基將導致嚴重的社會惡果,抽換文化基因,破壞禮樂傳統,撕裂上下層文化的依存關系,即使社會平穩也會造成“四萬萬同胞一盤散沙”的局面,為外敵入侵創造條件,甚至險些造成亡國滅種,這一頁血淚斑斑的中國近代史為“故敗國喪家亡人,必先廢其禮”的歷史論斷做了一個沉痛的注腳。
《二十四節氣與禮樂文化》內容分為八章,從節氣的源起與傳播、節氣的基本內涵、節氣與傳統秩序、節氣與日常生活、節氣與人生禮俗、節氣與農耕生產、節氣指證及啟示等方面探討了二十四節氣文化,每章的結構根據內容設置,內容又取決于材料,由于節氣資料較為分散,故而各章結構不完全統一。書中觀點,僅為筆者一家之言。
(作者為青海省圖書館研究館員、青海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北京日報》 2023年01月20日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