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4日電 題:北京冬奧一周年,這場冰雪盛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記者 王禹
又是一年立春,又是新的開始。
一年前的今天,北京“鳥巢”中燃起的一簇微火照耀天地,在全世界的見證下,北京冬奧會——這一相約七年的冰雪盛會由此展開全新畫卷。
在“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感召下,來自91個國家和地區的冰雪運動員因體育和熱愛而相聚于此。16天內,他們在最高水平的舞臺超越自我,閃耀世界。
自啟幕時雪花為夢飄落,告別時“折柳寄情”萬般不舍。于“立春”日揚帆,意味在寒冷中孕育著新的生機;以北京冬奧會為橋,更讓中國冰雪、中國體育孕育出新的希望之花。
一年的時光輪轉,當“中國范”托起“奧運情”、“中國紅”攜手“冰雪白”,大眾掀起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潮,冰雪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發展駛入快車道,京張地區和主辦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冰雪為媒,中華大地遍布冬奧碩果;面向米蘭,中國冰雪更有底氣迎接新的挑戰。
再出發,中國冰雪劍指米蘭
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代表團成功實現7個大項、15個分項“全項目參賽”這一歷史性突破,并以9金4銀2銅15枚獎牌,創單屆冬奧會最佳戰績。如此亮眼的成績,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感嘆:“歡迎中國成為冰雪運動大國?!?/p>
總結北京冬奧周期時,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倪會忠表示:“經過北京周期的不懈努力,我國冰雪運動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地,進入了一個嶄新、良好、不斷向上發展的局面?!?/p>
走過輝煌的北京冬奧周期,如今,2026年冬奧會的項目設置已確定,米蘭冬奧會周期的備戰工作也已全面開啟。按照“分類施策、問題導向、科學訓練、開放備賽”的原則和“收縮戰線、突出重點、精兵備賽、梯次安排”的思路,各支冰雪運動隊抓訓練、強基礎,目標明確再出發,期待在米蘭取得更大突破。
2022-2023賽季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鹽湖城站,年輕的中國隊力壓韓國、美國和荷蘭隊勇奪混合團體接力金牌。這是新奧運周期、新賽季中國冰雪項目在國際賽場贏得的第一金。
作為中國冰雪的王者之師,本賽季中國短道速滑隊陣容以年輕運動員為主。在國際賽場,他們克服經驗不足、傷病困擾,展現出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敢打敢拼的比賽風格。面對短道隊新人輩出的蓬勃朝氣,倪會忠贊揚道:“相信他們,相信時間,小荷才露尖尖角?!?/p>
隨著賽季的推進,中國隊在國際賽場不斷傳來佳訊。十余天前,谷愛凌在北京冬奧會后首次亮相國際雪聯賽事便收獲兩枚金牌,展現出依舊頂級的競技水平;寧忠巖帶領中國速度滑冰世界杯連奪兩金;殷正獲得國際雪車聯合會推車世錦賽男子鋼架雪車推車比賽金牌……
面向米蘭周期,“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國冰雪不斷累積、聚沙成塔,按照既定方略堅定前行,加強后備人才梯隊建設的同時,目標實現一次又一次的更大突破。
掀熱潮,冰雪產業勢頭猛
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中國冰雪以“全項目參賽”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為目標,全方位布局,全面發展。成為真正的冰雪運動大國,競技體育是金字塔尖的明珠,發展群眾體育更是基石。
冬奧會舉辦前夕,中國成功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一宏偉目標。達成歷史壯舉的背后,是近年來冰雪運動在中國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冬季走向四季的真實寫照。
兩個月前,第九屆全國大眾冰雪季在哈爾濱啟動。該活動計劃在全國各地開展1499項冰雪活動帶動1.5億人次“賞冰樂雪”。北京冬奧會后,中國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的步伐不斷加快,冰雪運動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冰雪產業展現出廣闊前景。
“冷冰雪”成為“熱運動”,北京冬奧會后的首個雪季人潮涌動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收入。民眾冰雪旅游消費熱情持續升溫,冰雪旅游發展勢頭迅猛,帶動冰雪產業鏈條不斷完善,項目加速集聚。
2022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共同印發《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要“形成東西南北交相呼應、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協調并進的發展格局”,進一步釋放冰雪運動消費潛力。
在北京冬奧會的帶動下,中國冰雪相關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3)》中預計,2022-2023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會超過3億人次。2024-2025雪季中國冬季旅游人數更將超過5.2億人,預計收入7200億元人民幣。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不僅在于賽事的順利舉行,更在于給中國社會多個方面帶來提升。近日,國際奧委會在發文回顧北京冬奧會時稱:“健康、休閑、社會和經濟領域都隨著冬季運動的發展而獲益,比如對那些在冬奧會賽場周邊居住的人來說,賽事給他們創造了約8.1萬個工作機會?!?/p>
通過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打造冰雪產業的聚集區。據統計,2022年張家口落地冰雪項目93項,投產運營54個,產值57.78億元,預計2025年全市產業規模達到600億元,真正做到借力冬奧舉辦的“風口”,做強后奧運經濟,助力地區經濟的騰飛。
立標桿,冬奧遺產再豐收
一年前,隨著鳥巢中央的微火漸漸熄滅,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永遠載入史冊。傳承冬奧遺產、放大冬奧效應,過去一年,后冬奧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再次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典范。
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曾表示,北京冬奧會在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場館賽后利用、碳中和及水資源等可持續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為國際奧委會未來工作樹立了標桿。
冬奧會閉幕后五個月,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式對公眾開放,成為滑冰愛好者的“打卡地”;首鋼滑雪大跳臺的“雪圈沖浪”吸引了眾多游客,真正讓昔日的鋼鐵廠轉型成為融體育和文化于一體的場所。
進入雪季,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開放部分雪道供公眾體驗,滑雪愛好者可以在這里享受冬奧“滑雪+住宿”一站式服務。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則組織了約30項活動,成為最繁忙的冬奧會場館之一。
北京冬奧會場館在賽后向社會開放,滿足了大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冰雪運動需求。在冬奧會場館再利用方面,國際奧委會也稱贊道:“一年來,中國人已經參觀、使用、享受到了北京冬奧會場館?!?/p>
按照計劃,未來冬奧場館還將組織開展豐富的群眾性健身體驗活動,服務全民健身,通過加強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申辦各類高水平冰雪賽事,落地冬季運動培訓基地。
北京冬奧會舉行一周年前夕,《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賽后)》發布。其中指出,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更創造和帶來了豐厚的冬奧遺產。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開啟全球冰雪運動新時代;“冰絲帶”“雪飛天”“雪游龍”“雪如意”等冬奧場館向公眾打開大門;冬奧牽引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成功辦奧和區域發展雙豐收……
中國智慧,世界共享。除了有形遺產之外,北京冬奧會帶來的精神、文化等“無形遺產”,不僅對中國冰雪運動起到助推作用,也勢必為國際奧林匹克事業的發展貢獻磅礴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