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我們應對外部打壓遏制和突破“卡脖子”技術的諸多挑戰也還在路上。
3月5日晚,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若干上海市代表通過云采訪分享了各自關注的重點,其中科技創新是關鍵詞之一。
作為來自高校的全國人大代表,上??萍即髮W常務副校長印杰的角度來自于人才教育培養。他在云采訪中表示,近年來我國教育和人力資源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還必須不斷提升。我國每年招收得研究生數量在穩步提升,碩士超過100萬,博士則在十幾萬,體量為全球最大。而這部分大概有60%為專業學位的學生,是未來解決科技創新、企業創新以及“卡脖子”問題的主力軍。
為此,印杰此次重點提出的建議關乎“科技教育人才融合發展”。他表示,首先要深度融合、產教融合地培養這批學生,核心有兩點,一是要確定培養工程碩博士的目標是什么?是為了培養工程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實踐能力;二是要明確畢業的標準和學位論文的標準以什么方式來體現?“不能以發表論文來體現,而應該認可他做了個企業標準,申請了國際發明專利,這些都應該作為創新標準,因為這些成果體現方式與企業貼得更近,也是企業所需要的”。
其次,在工程碩博士的教育資源上,就連上海這樣的城市都是缺乏的,“不能單單沿用上理論課、研究課題和發表論文的方式,而是要在課程中融入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創新的實際環境,融入實踐案例”。第三,學生所從事的論文研究應該是真實的企業研究。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對于科技創新的關注角度更偏產業,也更強調開放的力量。
他在5日的云采訪中提出,希望接下來在開放上,更多重要性的引領平臺都能集聚到臨港新片區。在過去幾年里,大批來自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氫能等領域的實體企業在臨港投資,也已經基本形成了上下游的創新生態。他舉例說,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選了五個項目在臨港進行了創新培育,通過5~7年的時間,有些可以上市,有些成為了教育部的重點實驗室。今年有55個交大創新項目在新片區落戶,估值達到260億,形成了“科學家控股、平臺和職業經理人入股、社會資本參股”的市場化且利益風險共擔的機制。
在袁國華看來,上海作為國際科創中心和金融中心,具備把科技創新和金融與產業發展融合在一起的優勢。作為開放的高地,臨港新片區將繼續大力引入外資,也正在對接一批金融機構,以打造上海第三個金融集聚區,并考慮引入國際債等多創新舉措。
作為企業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奧盛集團董事長湯亮把一份《關于加強商業秘密保護法立法,設置合理保密期限,增加免責抗辯條款》的議案帶到了今年兩會的現場。這是他在長期關注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提出的思考。
湯亮表示,商業秘密作為知識產權家族的一員,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創造的智力成果。由于我國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至今沒有單獨立法,相關法律條文散落在“反不正當競爭法、民法典、公司法”等法律中,在司法實踐中法律適用難度很大,導致取證難、勝訴難、賠償難的問題層出不窮。因此他提出議案,建議全面檢視現行的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法規,銜接反不正當競爭法,制定一部專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秘密保護法》。
他認為,雖然同樣是知識產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保護的都是“有限時間”,即在保護期屆滿之后,該權益即自然釋放回歸公共領域。但是由于我國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一直對“時間”沒有明確規定,這就意味著只要某種商業秘密未被公開,就一直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商業秘密,當事人始終需要承擔法律意義上的保密義務。但是實際上,隨著創新科技的不斷進步,大多數商業秘密的內在價值,必然是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衰減的。
這就帶來一個法律上的難題:如果不對商業秘密的保密期限進行約定和界定,事實上是行不通的。不僅浪費司法資源,還將弱化知識的分享和傳播,進而減少整個社會的公共福利。
湯亮表示,商業秘密保護需要設置合理的保密期限。法律應該首先明確權利人根據商業秘密的生命周期、技術潛力、市場成熟度,自行確定合理的保密期限。權利人如果對保密期限沒有進行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應該依法確定保密期限。
湯亮表示,我國在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中都規定了侵權豁免規則,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等內容,目的就是為了鼓勵自由競爭、人員自由流動。而商業秘密保護可以借鑒相關立法經驗,補充設立商業秘密免責抗辯條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五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組建國家實驗室,分批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在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上,我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推進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1倍。改革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動力。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通過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將制造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從50%、75%提高至100%,并階段性擴大到所有適用行業,各類支持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年度規模已超過萬億元。創設支持創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導創業投資等發展。企業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大批創新企業脫穎而出。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