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11月24日電 題: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視察福建:讓“盆景”更快成長為“風景”
中新社記者 林世雄
今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
11月19日至2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赴福建視察。代表團深入平潭綜合實驗區、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等地,傾聽臺胞發展訴求,了解福建省貫徹落實《意見》情況。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代表團在福建的第一天就深入了解臺胞在大陸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對福建省貫徹落實《意見》的建議。對于不少臺胞反映的金融貸款銀行評分低、一些臺生在大陸高校求學有挫折感以及臺灣居民居住證擴大應用范圍等問題,代表團詳細記錄并一一回應。
貴州省臺聯會長曾力群代表十分關注福建擴大直接采認臺灣職業資格范圍的相關情況。她告訴記者,如果臺灣職業資格無法獲得采認,臺胞無法直接在大陸發揮他們應有的價值,需要從零開始?!澳敲?,他們又怎么會愿意來、怎么會留得???”曾力群說,“雖然這是很細微的事,但關系到臺胞在大陸發展的切身利益?!?/p>
廈門五通客運碼頭里,多項智能化應用設備廣泛投用,提升了臺胞通關效率和體驗。在碼頭的“同心留言板”上,許多臺胞寫下了“兩岸一家親,多互動,更親密”“祝愿兩岸越來越好”“大陸好好玩,我還要再來”等溫馨留言。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臺灣同學會會長陳云英代表提出,應該在臺胞“登陸”的地方提供便于他們在大陸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識和信息。
“要把更多的工作做到實處,做到細微處”,江蘇省臺聯會長鄒振球代表說,要讓更多臺灣同胞真正感受到大陸的誠意善意。此外,陳云英指出,兩岸融合發展的核心問題還在于要讓臺胞參與進去。臺胞只有參與之后,才會在那里追尋自身價值。
探索創新,先行先試
優化涉臺營商環境,推出系列投資優惠政策,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累計引進注冊臺資農業企業294家,涉及花木果蔬、茶葉產業、休閑農業等行業;平潭綜合實驗區人民法院優化訴訟便利,保障臺灣同胞訴訟同等待遇,通過設立臺胞個人調解工作室、涉臺法官工作室等創新性舉措,為臺胞臺企提供良好司法服務。
擁有中央的支持和不少政策紅利,福建在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過程中取得了上述及其他更多的成果,但在探路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政策“空白”,或存在與現行相關規定做法缺乏銜接、不夠兼容的問題。
多位代表認為,福建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先行先試。從系統性提升居住證使用便捷度,深度改進臺胞使用的獲得感,到為臺胞臺企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再到完善涉臺司法服務等,這些與臺胞在大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如能借助示范區建設取得創新突破,會很有意義。
“探索新路就是要有很多創新性的舉措?!编u振球說,應該通過創新打破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
加快建設,示范推廣
福建地處兩岸融合發展的最前沿,閩臺交流熱絡。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郭寧寧介紹,今年以來,福建省新設臺資企業戶數1200多家。目前全省現有臺企超過1萬家,來閩實習就業創業的臺灣青年超過4萬人。
多位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視察中可以感受到,福建全省到處遍布著“臺”的元素,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指出,福建建設示范區是要給其他地區做榜樣,為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提供借鑒。同時,這個示范也是面向島內同胞。
浙江省臺聯副會長兼秘書長陶駿代表建議,福建應加快提煉出鄉村建設等領域惠及臺企、臺胞、臺青的經驗做法,未來可率先在江蘇、浙江等省份推廣,更好地將一地的探索轉化為全局的實踐,讓“盆景”更快成長為“風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