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1月30日電 (丁思 王牧雨)線構其骨、墨賦其體;落筆無幾、著墨不多,畫圖清空又生無窮意蘊。約莫半小時后,畫作《秋明》躍然紙上。
87歲甘肅畫家楊國光,對描繪對象大膽取舍和概括,不受基本特征束縛,被圈內畫家津津樂道,體現了從“所見無非牛者”到“未嘗見全牛”的過程,詮釋了中國哲學中“庖丁解牛”的精髓。
楊國光題名后,再添一個“寫”字。
“‘寫’字蘊含了畫里的空間和時間的雙重底蘊,這不僅是畫家個性的表現,更是作畫中的心靈體驗。”甘肅省政府文史館資深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楊國光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其六十余載雅靜從容的“寫意人生”。
11月23日,甘肅省政府文史館資深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楊國光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記者 李亞龍 攝
“我是內向的、木訥的”
如果體驗一把最近流行的“MBTI人格測試”,楊國光自認為是典型的“i人”。
“我生性不愛說話,學校的活動我也不參加,懵懵懂懂中,我就喜歡自己寫寫畫畫,老師就將布置黑板報的事項交給了我。”楊國光依舊清晰記得孩提時代的故事。他說,家庭條件拮據,母親去別人家做保姆,機緣巧合,其中2位雇主成為他藝術之路上的啟蒙老師。
這兩位老師是中國畫藝術大師黃胄和王天一先生。“他們不僅教給我繪畫知識,還身體力行教我做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楊國光說,每逢周日,黃老待在書房,趴在桌子上專心畫畫,“他時常鼓勵我速寫,要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將自己的感受畫下來。”
帶著兩位老先生的展望性鼓勵“中國需要你這樣的青年人才”,20世紀50年代,楊國光參加了西安美院附屬中學在甘肅的選拔考試,頂著光頭、穿著布鞋、背著布袋子書包的他和一群穿著皮鞋、新衣的學生同場競技,成為甘肅省錄取的三人之一。
16歲的楊國光進入學校開啟專業訓練,應接不暇地汲取每日新鮮的知識養分,成為師生口中的“學霸”直至大學畢業,點線刻畫游刃有余。
他的作品,獲甘肅省第一屆美術“金駝獎”藝術創作榮譽獎,并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展覽并獲獎。他主編《中國西部實力美術家作品集》,編輯《甘肅省歷史名人畫傳》,出版《楊國光中國畫選》《楊國光素描速寫藝術》《楊國光國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楊國光作品選粹》《楊國光作品精選》等畫集。
圖為楊國光現場作畫。記者 李亞龍 攝
“我不是天才,這是我的藝術探索”
1961年,楊國光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1975年,調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任教至退休,從事美術教育、繪畫研究、創作實踐60余年。
甘肅燦爛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給了他藝術探索的豐富土壤,助力他成為一位多能的畫家,擅長素描、速寫、工筆、寫意等畫種,題材多以荷花、牛犢、雞雛、鶴或簡筆人物為主。
談及他最喜歡畫的動物牛,“這是水牛,你看它慵懶地臥在水里,它的頭是那樣自如地擺放……”楊國光說,作畫最重要的是觀察,應當用眼睛、用心靈、用智慧,運用比較、對比的方法去觀察事物變化、感受事物變化的內在精神。
《春牧》圖,一大一小兩只?;ハ嘁腊?,寥寥數筆,牛的形象就從精準的結構中脫穎而出。圍繞此,楊老還作一首名為《鄉情》的古體詩:南山蒼蒼,河水泱泱。風物長宜,乃我故鄉。
他說,“我們的眼睛不能只停留在自然視覺感受上,更需要藝術視覺審美的感受,要體現中國文化中哲學與詩的兼一、審美與認知的同構關系。”
圖為楊國光展示作品《秋明》。記者 李亞龍 攝
談及中西方繪畫的異同,在楊國光看來,人類的繪畫,最后它都會達到一個“通”“同”的目標——世界大同。
“你看西洋畫,文藝復興以后,它講三維空間,高寬深,它引入光線,引入光色,來表現一個物象的空間感、立體感;中國畫的立體感,它是用虛實、疏密來表現,它始終離不開寫意,哲學上講寫意性,所以這個東西在方法上中西繪畫分道揚鑣,但是它們追求的那個皇冠上的明珠,外國人也能看見,我們也能看見。”楊國光說,在藝術實踐中,藝術家常以理法約束,是無法有新的創造;應當以恣肆地沖破陳規陋習的約束,才能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結果。
“總有人會隔三岔五地問我,你現在每天還畫畫嗎?我一聽到這個問題,就很生氣,我們不是機器人。畫畫是藝術創作,它需要一定的靈感、心境和感覺。”八旬老者既坦率又認真地說,“我現在就是要畫好我人生的句號,繼續在我的藝術世界里探索。”
楊國光的一生,沿著“寫意為上”“詩畫互補”“知行合一”的品格化道路,不懈地追尋著自己的藝術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