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9月2日電 題:非洲青年中國學醫記
作者 葉秋云
“我小時候看過很多中國電影,電影里的服裝都非常漂亮。”來自南非的福建醫科大學醫學生陳星(Chen Star),尤為酷愛漢服,“剛來的時候,學校帶我們去體驗漢服,太美了”。
2018年9月,陳星就讀于福建醫科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目前正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各科室輪轉實習。
說起自己剛來福州時的懵懵懂懂,陳星告訴中新社記者,她是從學習漢語開始了解中國的。“很多詞語、成語的用法用錯了,就容易鬧笑話。”
活潑、開朗的性格,讓陳星結識了很多中國朋友。“我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碰到正在手工做發簪的女生林婉茹,就過去夸她。”后來,她們成為好友,林婉茹送的三根發簪至今被她珍藏。
出于對中華傳統服飾的喜愛,陳星回南非時會網購一些發簪帶回去送給朋友。受她影響,她在南非的朋友也喜歡發簪、漢服。“有一個朋友每次用發簪,都會拍照給我,可見她是真的喜歡。”
在醫院消化內科病房里,來自尼日利亞的福建醫科大學醫學生譚明(Temichristy Dennis Obitulata)正跟著住院醫師柯俊查房。
“這把傘的傘面畫著一個小男孩和一只小貓坐在草地上,抬頭看著藍天。”對中華傳統文化尤感興趣的譚明,在宿舍里收藏著一把親手制作的油紙傘,“小男孩仿佛就是遠渡重洋求學的我,對未來充滿了熱情與想象。”
今年是譚明到福建求學的第五年,他正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實習,明年也要畢業了,“我想成為一名醫生”。
譚明告訴中新社記者,之前在巴巴多斯一所醫學院學習了三年,后聽朋友推薦,便報考福建醫科大學。“來了之后,我發現這里不僅能學習醫學,還可以開展醫學研究,簡直太棒了。”
作為隊長,帶隊參加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總決賽獲銀獎;擔任班長,組織團體活動;做志愿者,赴養老保健中心關愛老人……從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成為“中國通”,譚明說,五年以來只回了一趟家,去年8月回尼日利亞的時候,竟然還有點不習慣。
譚明與陳星的相識,是因為陳星妹妹陳恩準(Chen Lucky Angel)與譚明同班。陳恩準現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實習。
“我妹妹是我來福建讀大學的第二年過來的。”陳星笑稱,妹妹和她在一起,父母很放心。“今年畢業后,我們準備回國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后續會去社區醫院工作;如果繼續考研究生的話,我還會選擇來中國。”
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及中非合作論壇等機制引領下,中非人才培養合作蓬勃開展。目前,福建醫科大學有非洲留學生78名,來自南非、尼日利亞等22個非洲國家,大部分就讀臨床醫學專業。
面對中國智慧醫療的迅猛發展,陳星感慨道,機器人手術對患者和醫生的幫助非常大,可以更精準、更微創地進行手術操作,“希望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能快速進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