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燈、示寬、頭燈、轉向、氛圍燈……乍一聽,你多半會以為這是在描述一輛汽車的燈光系統。事實上,這是樂視體育昨日上市的首款智能自行車。而它也確實借鑒了汽車的燈光系統設計,能夠讓黑夜中騎自行車的人更加安全。
爭搶智能自行車“坐席”的科技企業可不只一家。幾天前,被網友傳言為“小米智能自行車”的定價和圖片曝光;號稱全球首款真正意義的智能自行車“斑馬智能自行車”在2015臺北國際自行車展期間亮相;中關村企業凌云科技推出的兩輪電動車也引發了不少人關注……一時間,智能自行車成為智能手環、智能手表之后,巨頭和創業者們爭相涌入的領域。
外觀上與普通自行車并沒有太大區別,輔助騎行、能量回收、智能防盜等功能成為這些智能自行車最大亮點。不過,由于價格較高,智能自行車要想駛入尋常百姓家還有點難。
不怕丟的自行車
對不少騎過自行車的人來說,“丟車”是一大煩惱。“大學4年,丟了3輛車,上研究生我終于決定不買自行車了。”在一所著名高校讀書的大學生高昊說。
智能自行車對此給出了解決方案——給車上內置一張SIM卡,當車子被小偷盜走,內置的GPS功能會自動定位并向車主綁定的手機發送導航。當車主找回到車輛附近,可以通過激活鳴笛等方式讓愛車發出“呼喊”。
路況復雜不知道該如何騎行,摸摸車把手上的震動模塊,便能知道此時應該左轉還是右轉;心率、血壓、脈搏、騎行速度和距離,都會隨著騎行顯示在車把處的控制屏和綁定的手機上;一邊踏著腳踏板,一邊就能給愛車的智能系統充電……比較市面上多款已經亮相的智能自行車會發現,它們大多是通過一定的智能化設計,對騎車者的健康、環境、騎行等幾方面數據進行收集并提供一定反饋。
“智能自行車今后將會成為城市交通環境中的一分子。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智能自行車,讓更多開車、坐地鐵的人重新撿起騎自行車的習慣。”樂視體育副總裁李大龍說。
硬件是“皮”服務是“餡”
1950年成立,至今已累計賣出兩億多臺自行車——這是與樂視合作推出智能自行車的飛鴿車業的驚人“履歷”。據介紹,這個品牌的自行車曾經作為國禮被贈予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英國首相卡梅倫等多位外國首腦。
馬蹄鐵、斑馬、洛克菲勒、700Bike、百度自行車、云馬智能自行車……在品類繁多從事智能自行車研發的公司里,除了飛鴿、洛克菲勒是有行業經驗基礎的專業自行車廠,其他大部分都來自跨界廠商或是創業公司。
為什么新老廠商,全都盯上了智能自行車?記者采訪后發現,交通工具是外殼,背后帶來的服務、內容消費才是各大廠商看上智能自行車的關鍵。
和同伴們騎行幾十公里來到郊外,休息時間,忍不住想拿出手機尋找WIFI熱點,聽聽歌或是看兩段視頻?擱在以前,同伴們或許會說你癡人說夢。而樂視智能自行車配備的SIM卡,則支持所有樂視網站內容免流量費使用。
“通過自行車連接的社交功能,用戶可以分享騎行的數據,通過觀察身邊的人來組隊騎行,專家系統還能在云端實時提供遠程維護服務。”斑馬智能自行車相關負責人介紹。
工薪層普及有點兒難
聽起來挺炫的智能自行車,普及到千家萬戶卻沒那么容易。
“如果我們做出來的智能自行車,人們是因為它定價低才買的,那也未免太失敗了。”被多次問及樂視智能自行車的價格時,李大龍如是回答。他表示,那些仍在為基本生存條件掙錢的普通工薪階層,不是他們的目標用戶。“第一批用蘋果、三星智能手機的人,注重品質消費的人是我們的目標客戶。”
相比之下,正在進行眾籌預購的“洛克菲勒智能一代”則顯得親民許多,定價997元。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難以接受這樣的價位。“從家里騎到地鐵站,四五百塊的車夠了,反正我不會買智能自行車。”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上班的年輕白領曹彥楠對記者說。
而在有豐富組裝自行車經驗、自行車騎行發燒友邵明看來,智能自行車目前呈現出的這些功能對他這樣的專業人群來說太“雞肋”,對普通百姓價位又太高。
一些專業創業團隊則提供了自行車智能改造方案。
“買不起智能自行車?試試馬蹄鐵吧,讓你28寸的老永久分分鐘變智能。”馬蹄鐵團隊這樣介紹。舉例來說,買一個小小的可以內置傳感器、裝在自行車氣門芯上的黑紐扣形小設備,你就能夠記錄下自己的各種騎行數據。通過一系列價格相對便宜、專為自行車打造的智能配件,人們也能把自己的傳統自行車變“智能”。
交通行業人士分析,盡管自行車智能化能增加騎行樂趣,還是很難吸引都市人群重拾騎車出行的習慣,因為自行車道被汽車嚴重擠占的問題目前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記者 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