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女潛航員趙晟婭(左四)和張奕(左五) 隨蛟龍號科考團隊回到位于青島的國家深?;?。 記者 余建斌攝
首名下潛女潛航員:用高清攝像機拍下海底“黑煙囪”
赤道以南,浩瀚的西南印度洋上,再往南航行,就是環繞南極大陸、氣旋不斷的魔鬼西風帶。
2015年1月10日,南半球初夏,早晨6點多,遠處天際依然泛著青灰色,蛟龍號的母船“向陽紅09”船上早已忙碌起來。預報當天海況良好,蛟龍號決定對“腳下”的這塊中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執行下潛科考任務。這片海區深度大約在3000米左右。一般來說,深海是指海面1000米以下,那里沒有氧氣,沒有陽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壓力越大。
6點40分,下潛三人組合進入了蛟龍號。進艙的第一感覺就是載人艙空間太小,剛剛能容下3個人,但3個人很難同時站立起來。
坐在中間的是主駕駛、潛航員唐嘉陵,他和傅文韜是我國首批職業潛航員,駕駛蛟龍號挑戰過7000米深度,下潛經驗豐富。右邊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陶春輝博士,他作為中國大洋科考首席科學家多次來過這片海域,對此處海底的硫化物熱液區也就是“黑煙囪”世界相當熟悉。實際上,蛟龍號下潛的坐標地也是由科學家們設定的。
挨著左舷窗的就是27歲的張奕,中國首批兩名女潛航員學員之一,這次下潛既是她自己平生第一次,也是中國女潛航員的第一次。作為副駕駛,張奕的任務是操作左舷的聲學系統,每15分鐘和水面通信一次以保持聯系。在海底時,她還要通過左舷的觀察窗查看地形,提醒主駕駛。
蛟龍號以每分鐘35米的速度向深海潛去,隨著深度增大,深潛器周圍逐步變暗,溫度也逐漸下降。張奕開始加衣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據說到了海底作業,時間一長會更冷。在她的隨身包里,還備著好多“暖寶寶”——一次性取暖片。
一個半小時后,蛟龍號已經接近3000米深的海底。和以往去過的海山、海溝不同,西南印度洋海底熱液區的地形十分復雜,讓“老駕駛員”唐嘉陵也有點咋舌,感覺像是在一群山峰之中左右迂回,很難找到深潛器搭停的地方。透過舷窗,張奕看到什么都覺得新奇:裸露的巖石,長在巖石堆上的珊瑚像枝條一樣搖曳,一大片鋪在海底的白色???,不知名的小魚蝦……
盡管陶春輝給張奕形容了“黑煙囪”的模樣,但由于海底地形復雜,蛟龍號找了好幾處預設的目標點位,都沒有發現“黑煙囪”。在海底繞了好幾圈以后,正緊盯著舷窗的張奕視線里突然出現一股黑煙,正是海底熱液噴出并冷卻后搭出的“黑煙囪”,而且已離得非常近了。“黑煙囪”溫度高達300攝氏度,周圍都是有毒的硫化物,但仍然有生物生存在其間,不僅有礦產資源價值,也有生命科學研究的價值。在蛟龍號海底作業過程中,張奕看到了大大小小、冒著熱氣的“黑煙囪”,感覺像是游弋在一群火山口上。除了蛟龍號自帶的攝像頭外,她還用高清攝像機拍下了奇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8小時后,蛟龍號開始上浮。作為培訓內容,唐嘉陵讓張奕換到了主駕駛的位置,并且試著操縱了一下推進器。整個上浮過程很放松,聽著唐嘉陵用藍牙音箱聽的歌,張奕稍稍舒展了一下近乎麻木的雙腿,翻出牛肉干咬上幾口。由于深潛器艙內狹小,大部分時間她一直貼著艙壁原地不動地蜷腿坐著,作業觀察時則是跪著。上浮也要花一個半小時,回到海面上,已經是傍晚6點多。
首次深海之旅,張奕留下的印象是:很新奇,時間過得飛快。“暖寶寶”也派上了用場。盡管海底溫度只有幾攝氏度,但一挨著金屬艙壁就感覺寒冷,她在身上貼了7個熱貼片。
“90后”女潛航員:海底世界十分奇妙,蛟龍號“坐底”像太空船著陸
“90后”女潛航員趙晟婭在下水前一天的傍晚6點開始,就幾乎不再吃喝。因為“前人”的經驗告訴她,深潛過程中,在狹小的艙內上廁所是一件麻煩事,對女孩子來說更是頭疼。
每次下潛前,下水人員都不吃刺激性和容易導致腸胃不適的食品。就算是男潛航員,一般也不吃早飯,中午出海前吃一點,因為艙內不方便上廁所。趙晟婭跟隨下潛的主駕駛是傅文韜。傅文韜的經驗是,雖然每次下潛都會準備充足的諸如巧克力、壓縮餅干等高熱量的食物和飲用水,確實不敢多吃,往往將近10個小時都不敢喝水。
和張奕下潛的流程一樣,趙晟婭在一個半小時左右后抵近了海底熱液區。通過儀器掃出來的海底地形地貌顯示這里崎嶇不平,山嶺林立,每個山頭上都可能出現“黑煙囪”。深潛器在“山峰”間繞行,根據坐標尋找“黑煙囪”目標。熱液區地形復雜,往往深潛器正面一直看不到冒著黑煙的“黑煙囪”噴口,一轉身,發現就在背面。找到“黑煙囪”后,傅文韜駕駛蛟龍號很小心地前進,甚至精細到1厘米,使深潛器能夠搭靠在“山峰”上,開始采樣等調查作業。
海底給趙晟婭的第一感覺還是冷。艙內外溫差大,冷凝水不停從艙壁流到腳上,讓跪在舷窗邊的她感覺濕冷,于是趕緊在腿上貼了很多“暖寶寶”,膝蓋上、胳膊肘容易碰到金屬艙壁,也都給貼上。蛟龍號球殼由鈦合金材料制造,能夠耐受水壓。深潛器艙內是常壓環境,有專門的供氧環境,也可以吸收異味氣體,但潮濕問題沒有辦法解決,這是擁有深潛器的各國都想解決的問題。
即使是下潛經驗老到的傅文韜,駕駛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海底熱液區,他作為主駕駛的心理壓力也很大。除了地形復雜,底流也是多變,能像風一樣吹著深潛器跑。面對一座座像微型火山口一樣的熱液噴口,科考作業風險很高,一不小心就會碰到高溫的“黑煙囪”。在獲取熱液噴口的溫度數據時,蛟龍號要把一支筆粗細的探針伸進噴口內部,并保持2分鐘,這時候,深潛器也必須一動不動地懸停??粗滴捻w完成這個高難度任務,趙晟婭十分佩服,意識到當一名主駕駛很不容易,而未來,自己也很可能會執行這些任務。
海底世界十分奇妙,蛟龍號的“坐底”也讓趙晟婭印象深刻,離海底40米時,深潛器關閉動力,慢慢地降落到海底,揚起大片海底沉積物塵埃,像一艘太空船著陸在陌生星球。
男女潛航員沒有差別,女潛航員更加細致,今年夏天有望當上蛟龍號“主駕駛”
西南印度洋的海底地形復雜程度,超過了蛟龍號去過的深海海底,甚至也超過了馬里亞納海溝。蛟龍號在這片海區的多次成功下潛,證明了深潛器本身的能力,也顯示出潛航員這批蛟龍號“駕駛員”的訓練水平。
這次跟隨傅文韜、唐嘉陵一起擔任蛟龍號“副駕駛”的第二批潛航員學員一共有6人,兩名女學員張奕和趙晟婭各自都下潛了兩次,最深的一次達到了3100米。
對于她倆的表現,傅文韜說,首批女潛航員張奕和趙晟婭作為副駕駛首次進入深海實戰,表現不俗,能夠按照下潛計劃的要求,很好地完成任務,而且克服了深潛器里空間狹小帶來的多種困難。潛航員唐嘉陵認為,跟男潛航員相比,女潛航員更加細致,這是她們的優勢。
按照培訓計劃,女潛航員學員需要完成三次副駕駛和三次主駕駛的下潛任務,根據考核結果,才能勝任潛航員崗位,當上主駕駛。本航次她們完成了大部分副駕駛的訓練任務。
主駕駛潛航員相當于深潛器上的“船長”,有時候甚至海上總指揮也要聽他的。因此要求主駕駛具備冷靜、負責、果斷的決策能力,能夠遇事不驚,按照操作手冊、應急預案以及個人知識積累來分析、處理問題,對深潛器和艙內所有人員的安全負責,能夠在困難面前挺身而出。
今年夏天,蛟龍號還將赴西北太平洋和馬里亞納海溝科考,對兩名女潛航員學員來說,有望完成所有副駕駛和主駕駛的培訓任務,從而成為一名真正的蛟龍號主駕駛——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新聞回放
2013年12月,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張奕和大連海事大學的趙晟婭成為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學員。
張奕1988年1月出生,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就讀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張奕說,入選潛航員學員隊伍,她感到責任重大,希望在兩年學習后,能夠駕駛載人深潛器帶著科學家去深??瓶?。
趙晟婭1990年8月出生,是此次入選的唯一“90后”。她說,作為一名女學員,她相信有困難可以像男學員一樣去克服,就算是深潛器維修維護等任務,女生也照樣可以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