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馬海燕 梁曉輝 張素)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24日在北京表示,最近十年,是地震災害造成中國人員傷亡和社會影響最嚴重的十年。中國地震死亡人數占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2%,為眾災之首。同嚴峻的地震形勢相比,中國在地震監測預報、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和地震應急救援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不足。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4日舉行全體會議,艾力更•依明巴海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向會議作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據報告,首都圈、福建沿海和川滇部分地區具備了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信息快速發布能力。中國在20余條共計6642公里的高速鐵路布設了新一代地震監測預警系統。
7月至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分三個小組,赴吉林、江西、湖北、四川、甘肅、新疆等6省(區)開展執法檢查。此外,還委托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安徽、福建、河南、廣東、重慶、陜西等10個省(區、市)人大常委會在本行政區域內進行檢查。
據了解,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完成了防震減災地方法規制定或修訂工作;已經建成了覆蓋中國大陸及周邊海域的地震觀測臺網,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地震重點防御區和人口密集的城市達到1.5級;國內地震2分鐘左右完成自動速報,實時服務用戶上億人次。
雖然防震減災法貫徹實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地震形勢依然嚴峻,防震減災任務艱巨;城市老舊房屋、農村民居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占比依然較大;地震觀測環境和監測設施保護力度不夠;一些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命線工程地震風險突出;科技對地震事業發展支撐有待強化;防震減災法的宣傳普及不夠深入。
艾力更•依明巴海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將建成投用,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等與人民群眾安全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的具體工作,亟需予以規范。同時,要強化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完善各級防震減災規劃實施機制,全面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