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云”報道,手部衛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最重要公共衛生課題之一,根據WHO數據指出,“用肥皂洗手”是最簡單、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預防方法。
臺灣“疾管署”資料指出,民眾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可有效預防腹瀉、呼吸道傳染病以及腸道寄生蟲疾病。
那么,到底哪些時機點應該要正確洗手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感染管制師戴慧玲提醒,為了避免“病從口入”,因此,在接觸食物及照顧嬰幼兒前,都應加強手部清潔;此外,看病前后、上完廁所及擤鼻涕后都是洗手的重要時機點,這樣才能有效預防病菌的傳染!
1. 吃東西前:生活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雙手于不知不覺中會接觸、沾染,吃東西時雙手難免接觸到食物,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
2. 照護小孩前: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發展,更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因此外出返家后要洗手、更衣再接觸嬰幼兒,以降低幼兒染病的可能性。
3. 看病前后:為避免將細菌帶入醫院,保護醫院內其他抵抗力弱的病人,且在醫院就診環境中容易接觸到病菌。因此,在進入醫院前以及離開醫院前也要洗手,不僅保護自己,也避免將病菌帶回家。
4. 擤鼻涕后:平時應避免用手碰觸口鼻,以避免吃進病菌,特別是出現呼吸道癥狀時(如:流鼻涕),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即使用手帕、衛生紙等擤鼻涕,雙手仍可能沾染分泌物或病菌,因此一定要洗手,避免病菌傳播。
5. 上廁所后:如廁與清潔擦拭的過程,雙手都可能不慎沾染尿液及糞便;甚至在翻馬桶蓋、開關門、沖水時也可能沾染病菌,因此上廁后一定要洗手。